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是禮儀之邦,同樣熱情好客。每一次國宴,為了招待好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負責相關工作的人員總是要籌備很久。
要上哪些菜、用哪里的食材,到刀工、烹飪方法等,都是經過反復商議后才會定下。
從開國第一宴到建國十周年的國宴,再到招待其他外國重要來賓的小型宴會,外賓對此很滿意。
然而,毛主席卻有些「不滿」,曾怒批國宴太浪費了,要改變其規格,有「四菜一湯」足夠了。
1959年9月30日晚上,5000余位來自各國的領導人及代表團、中方代表齊聚剛修建好的人民大會堂。
大會堂內燈火輝煌,胡志明、金日成、赫魯曉夫等人紛紛亮相,讓這次宴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此次,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而舉辦的國宴。如此重大的場合,1000多名服務員很緊張,隨時待命,聽從指揮。
作為總負責人,沈渤和鄭連福全程緊張地控場,唯恐出現一點兒意外。不一會兒,冷菜、熱菜、甜點水果等被有序地端上桌。
好在不管是現場秩序還是上菜情況,一切都按照原計劃進行。
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面帶笑容,對所有來賓以禮相待,一舉一動盡顯大國領袖的氣質和風范。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賓主盡歡的宴會。所有列席的外國友人,都無法不為中國政府的用心所震撼。
為了這場國宴,周總理親自審定菜單,「食品特供處」34號的工作人員到處購買所需要的新鮮食材,保障食品安全。
食材運到大會堂后,還有專人對其進行驗收、抽查樣品進行化驗等。宴會前夕,不少廚師幾天沒有合眼,連續高強度的工作。
等到國宴結束,賓客們笑著離場,他們腦子里緊繃的弦才終于松懈下來。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
眾人沒有注意到的是,桌子上剩下的那些菜,讓毛主席十分心痛地看了又看。
每桌15道菜,有不少桌沒有吃完。菜肴有剩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這剩得太多了。
更何況,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了。
從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第一宴,到1957年4月招待蘇聯政要伏羅希洛夫的宴席,都有精心準備的菜肴被浪費的情況。
毛主席看到后,既覺得糧食浪費了可惜,又有些憤怒。
每一種食材都是花大價錢買的,倒掉了是在浪費國家財產。糧食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更要珍惜。
在他看來,中國人口多,每個人一天浪費一粒米,加起來可不少,能讓多少人填飽肚子。
毛主席本人相當珍惜糧食,往往吃完飯后碗里很干凈,不會留下一粒米或者一根菜。哪怕是掉在桌子上的食物,他也會撿起來吃掉。
國宴中被浪費的食物太多,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既能節約食物,又能讓外國不覺得我方「小家子氣」,這成了毛主席的一大心病。
招待外賓時浪費了不少糧食,毛主席怒批這一現象,提議改變其規格。
五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建設時期,金錢、糧食對我國來說都很重要。開源節流,發展才能更快。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產量大大下降,很多人吃不上飯,甚至被餓死。而宴請外國人的過程中,仍舊存在浪費。
本就有不滿的毛主席,在1965年的一次談話中怒批:
「當下的宴會規格太高了,吃的還沒有扔的多」。
毛主席認為宴會上精心準備多道菜肴,花錢多不說,外賓有可能不吃,白白浪費了。
他指出宴請外國人,有四菜一湯就夠了。
四菜一湯,比當時中方的家常菜規模要大,足以顯示出中國政府對外國賓客的重視。但它又不像以往的國宴一樣菜品繁多,盡可能減少浪費現象。
毛主席的建議,周總理等人很認可。他們都是吃過苦的,深知糧食的重要性,不能鋪張浪費。
從那以后,我國的國宴標準從10多道菜變成了四菜一湯。
在食材、烹飪等方面結合中西方飲食習慣,既要有東方特色,又要照顧西方人的口味,更考驗相關負責人的能力。
菜品的數量減少了,但中國對待客人的好客程度沒有變。每一道菜,每一種食材,工作人員仍舊會仔細挑選。
1972年初,美國總統尼克松來中國訪問。他此行意義重大,我方格外重視。畢竟先前中美關系很緊張,現在美國高層愿意訪華,對中美關系發展利大于弊。
他來之前,34號特供處的工作人員特意打聽了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再才開始和負責人溝通菜單、食材等問題。
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鮮蠶豆作為食材,可那時候蠶豆普遍比較小,而且恰逢春節,公職人員基本上放假了。
到哪里去找大小合適的蠶豆?他們跑了全國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
但他們沒有灰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浙江平陽縣錢倉鎮找到了一種蠶豆。
特供處的同志與當地有關部門的人員、民眾一起努力,最終成功讓蠶豆被制作成精美可口的菜肴,端上了宴請尼克松的餐桌上。
除此之外,我國還準備了來自黃海的新鮮鮑魚,以及從四川長寧緊急運來的竹蓀。
由此可見,中方的誠意。
毛主席提出的四菜一湯國宴規格沿用了幾十年,後來縮減為三菜一湯。
不管宴請的對象來自強大的國家或者是弱小的國度,中國不會對其有偏見或者區別對待,規格和態度始終如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毛主席批評國宴過于浪費,大大減少了菜品的數量。他此舉不是對外賓有意見,而是可惜糧食被浪費了。
之后,他和周總理更是以身作則,將勤儉節約貫徹到底。
除夕和春節,是中國人十分看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時候,往往人們會拿出家里的好酒好菜,準備一頓豐盛的飯菜,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毛主席和周總理是身居要職的領導人,但他們的年夜飯卻很簡單,簡單到讓人難以相信。
1962年春節,主席以個人的名義宴請溥儀、章士釗等五位客人。飯桌上,擺放的是豆豉、米飯饅頭和苦瓜等小菜和他愛吃的辣椒。
這些菜看上去有些「寒酸」 ,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如果沒有客人,毛主席家年夜飯更簡單。甚至有好幾年,他讓廚師把中午的剩菜端上來吃了,不能浪費。
平日里,他總是對中南海的廚師說菜別做多了,每頓飯一葷一素就夠了。
他不喜歡廚師把時間花在研究刀工、雕刻等技藝上,更希望他們能用這時間多看書,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主席家孩子多,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會準備五菜一湯,葷菜只有三個。周總理家的年夜飯,則比主席家的更簡單。
他和鄧大姐沒有架子,1966年前總會邀請工作人員一起吃團圓飯。
夫妻倆會下廚做一些拿手的菜,讓大家嘗嘗他們的手藝。
1961年,周總理夫婦和親屬們過年時,吃的是包子和小米粥。總理表示中國革命是用小米加步槍打出來的,才有了現在的生活,大家不能忘記。
有客人時,他們吃米飯,他與鄧大姐卻吃窩窩頭等粗糧。
與其他國家領導人奢華的家宴相比,毛主席、周總理的家宴相當簡單,有時候還比上普通人家的年夜飯,但他們一直保留著這種習慣。
除了在吃的方面很節約,毛主席在穿上也很樸素。
接見外賓時,一旁的工作人員總會偷偷說「家丑不可外揚」。聽到工作人員的提醒,他便調整坐姿。
這里的「家丑」,指的是毛主席的襪子破了,不能讓對方看見襪子上面的補丁。
補丁要是現身,恐怕會失體面。
一雙襪子,他能穿好多年。破了就補,穿后破了再補。襪子上都是補丁,他也舍不得丟,穿的衣服亦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會見外國政要,毛主席曾花錢買了一雙圓頭黃皮鞋,穿了幾十年。
1976年主席辭世后,他遺物中陳舊的睡衣、縫縫補補的鞋子等被陳列在紀念館當中。
看到它們的游客觀眾,無不震驚于其破舊。驚嘆之后,恐怕沒有人不會對毛主席產生更深的敬意。
不僅是毛主席,老一輩的革命者們過過苦日子,知道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是什麼感覺。他們經歷過狂風暴雨,所以才會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陽光。
新不如舊,節約資源,這是他們在吃穿用度方面骨子里的堅持。
從革命時期到建國后,他們沒有因為時局變了而忘記初心,用行動教育、影響子女和身邊的每一個人。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毛主席等先輩身上,這份美德被放大到最大化,顯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動容和敬佩。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更要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不浪費每一顆糧食,讓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下去!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