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自點映以來就因對原型改編的不合理而備受爭議,導演也在路演的時候回應了酗酒家暴母親的相關問題,用「調研」和「看到的情況」來說明改編的依據,不過,網友并不買賬。
隨后,該片的女主演海清在另一場路演中再一次回應了這個問題,她同樣表示當地有酗酒的母親,稱「有的從早上開始就酗酒」,并解釋「我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母親的形象,其實也主要想表現她(張老師)不光是對孩子的救贖,也是對母親的一個救贖」。
導演的解釋是根據調研情況進行的改編,海清的解釋是想表現張老師對孩子母親的救贖,雖然后者聽起來格局大了不少,但是網友們卻無法認同這種「先污蔑再拯救」、「先詆毀再救贖」的改編。
這邊,將原型酗酒家暴父親改成酗酒家暴母親的風波還沒有平息;那邊,《我本是高山》就又爆出了一個大雷。有觀看了點映的網友透露,《我本是高山》里飾演張桂梅校長的海清思念胡歌飾演的亡夫,兩個人在幻境里歲月致柔開始跳華爾茲。
現實生活中,張桂梅校長也的確有和亡夫共同表演節目的回應。 她曾在做客某節目的時候透露她曾和愛人一起唱紅歌,還在節目中清唱了幾句。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年輕的張桂梅校長縱情歌唱,她的愛人在一旁拉著二胡為其伴奏。
到了《我本是高山》里,二胡沒了,紅歌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浪漫的華爾茲。少了紅歌,多了華爾茲,這讓影片反而更像西方電影了,甚至有網友直言這樣的改編從上到下透露著「上等人」傲慢的想象,怒批這部電影的改編「懸浮到極致」。
「懸浮」的又何止是華爾茲呢?還有《我本是高山》中張桂梅校長的初心和信仰。 現實生活中激勵張桂梅校長的信仰來自于革命先烈的事跡,來自于她堅定地想要成為「焦裕祿式的人」的決心。
可是,觀看了點映的觀眾都會不約而同地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影片中張桂梅校長的初心和信仰似乎是她早亡的丈夫。一旦她遇到了動搖自己的事情和困難,那麼就會回憶起亡夫,給人一種她為了死去的丈夫才如此熱愛學生、熱愛教育的感覺。
受張桂梅校長的影響,女子中學的學生大部分選擇的職業是醫生、教師和警察之類的,都是前面可以加上「人民」 二字的光輝職業。可是,《我本是高山》中的台詞卻是「一個個給我爭點氣,去當醫生,當律師,當護士」。
小小的改動卻有大大的不同,有網友指出原版的幾個職業在我們國家基本都帶點「奉獻」屬性,改之后的職業都是某國熱門的「高薪」職業。改動之后的職業很符合資本主義社會,透露的是典型的西方思維,有網友諷刺片方調研的地點不是麗江,而是舊金山。
對原型的「魔改」,紅歌變成了華爾茲,職業少了教師和警察,多了律師,這種種細節都體現出了《我本是高山》在劇情方面的懸浮。一個根據真實人物事跡改編的影片卻被觀眾貼上了「懸浮」的標簽,這大概就是對《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最大的諷刺了吧。
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