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37年,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紅五軍團軍團長的董振堂在高台戰役中壯烈犧牲,犧牲時年僅42歲。
噩耗傳至延安,毛主席悲痛不已,親自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追悼會,在會上,毛主席高度評價了董振堂的一生,董振堂是一位堅決革命的同志,他的事跡值得被后人銘記。
而更讓人痛惜的是,董振堂將軍犧牲之后,尸首遭到了敵人極為殘忍的對待,連他的頭顱都在戰火紛飛中下落不明。
董振堂的后人始終沒有放棄尋找他的頭顱,在董振堂兒子91歲高齡時,事情終于出現了轉機。
1931年12月14日的深夜,時任國民黨高級干部的董振堂與中共秘密黨員趙博生等人在江西寧都揭竿而起。
董振堂等人以雷霆萬鈞之勢控制了部隊內的頑固分子,逮捕了那些反對起義的國民黨軍,然后宣布帶領全軍起義。
董振堂以及其他曾經的國民黨26路軍的成員,一個個豪情萬丈、氣勢昂揚,他們將一切代表舊身份的物件一把扯下。
于是,這支1.7萬余人的熱血軍隊,踏著被扔在地上的國民黨旗,帶著兩萬多件武器,大踏步地進入了當時的中央蘇區,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寧都起義」,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堅持內戰不愿抗日的蔣介石。
而董振堂也從曾經一個對中國前途命運感到無比迷茫的舊軍閥,搖身一變成為了擁有堅定革命信念的將士。
都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過去,董振堂常常因為國民黨政府的不作為而感到一腔報國熱情無處施展。
董振堂出身草根,但天資聰穎,1923以優異的成績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之后便加入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因在其手下表現突出,得到了馮玉祥的贊賞,名盛一時。
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大小軍閥連年混戰,董振堂所在的西北軍也被卷入激烈的軍閥混戰中。
1929年,蔣馮大戰,最終戰爭以蔣軍大勝宣告結束,馮玉祥所帶領的軍隊被蔣介石收編,董振堂也從此加入了國軍。
在國軍的日子并不好過,平時待遇極差不說,甚至被蔣介石用來當炮灰,董振堂一直忍耐著,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仍在堅持著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
當時,正駐扎在寧都的26路軍官兵也紛紛請愿「北上抗日」,隊伍中的反內戰情緒高漲,可蔣介石的回應卻猶如火上澆油一般,讓這種情緒在軍中肆意彌漫。
蔣介石還得到「可靠」情報,說是26路軍中有共產黨,于是他心下慌亂,立刻增派了一支嫡系部隊前往,監督26路軍去執行他野心勃勃的「剿共大業」。
這一行為使一些原本對國民黨還心存幻想的26路軍官頓感恥辱。
時任26路軍的總參謀長趙博生,在我黨人士劉伯堅的指導下,接受了共產黨的思想,而蔣介石此次行為讓他們意識到了跟隨國民黨抗日絕無可能,想要挽救中國,還是得看共產黨!
因此,「寧都起義」爆發,董振堂因此加入了共產黨的軍隊,原部隊也進行改編,被編為紅軍第五軍團,由董振堂繼續指揮。
在其后的革命斗爭中,他帶領這支所向披靡的部隊多次打退敵人的圍剿,為我軍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董振堂的率領之下,紅五軍團表現的一直十分優異,成為中央紅軍的絕對主力部隊之一。
1932年,因董振宇表現突出,經黨內人員介紹,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然而,此時革命形勢卻發生了劇變,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軍事思想指導下,紅軍的反圍剿行動失敗,只能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在紅軍開始長征后,董振堂立刻被委以重任,承擔最為艱難和危險的墊后工作。
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在長征路上每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背后,都有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團的身影。
在搶渡金沙江戰役中,董振堂帶領不到5000人的紅五軍團,在九天的時間里,與一萬多名敵人殊死一戰,將敵人死死拖在陣地之前,這才為紅軍主力搏得了過江的一線生機。
為了保證大部隊能順利過江,董振堂指揮部隊,堅守陣地,不可私自撤離。
因為董振堂所帶領的紅五軍團作戰英勇異常,在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
「五軍團墊后,守無不固。」
可見,紅五軍團的威風,就連毛主席都稱贊他為「鐵流后衛」,足以看出董振堂在我黨中的地位。
1937年1月,在董振堂的指揮下,紅五方面軍攻克高台縣,可就在這個時候,臭名昭著的軍閥馬步芳派重兵數萬包圍高台,以數倍之兵力,想要奪回高台。
而更加危急的是,我軍的援軍在路上遭到了阻擊,無法抵達,董振堂所在的軍團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在一次次的猛攻下,我軍不敵,董振堂雖然明明知道高台失守已成定局,并且還受了重傷,但還是拼命還擊,戰至最后一滴血,犧牲過程極為壯烈。
作為高級將領,為了不被敵人俘虜,董振堂選擇用手槍中最后一顆子彈殉城,犧牲時,年僅42歲。
九天九夜里,3000多名我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戰況十分慘烈。
然而,敵人卻還是沒有就此收手,他們殘忍地把董振堂等主要將領的頭顱割下,掛在了城墻上警示眾人,想要打壓人民的革命熱情。
最令人憤怒的是,這些人甚至向董振堂的身體對準炮口,意圖使其在肉體上「灰飛煙滅」,其遺首也在示眾之后失蹤。
董振堂是紅軍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
但馬步芳等人的陰謀是不會得逞的,董振堂等將士雖死猶榮,他們的事跡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人民加入到了革命的隊伍之中。
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讓人心酸。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領導始終沒有忘記這位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將軍,為了讓董振堂將軍的遺首能夠落葉歸根,我黨從未放棄尋找烈士殘骸。
經一名被俘的特務透露,董振堂的遺首被帶到了南京城。
于是,1949年,時任34軍的軍長何基灃在進入南京城之后,立刻全城范圍內尋找與其相關的線索,但始終沒有收獲,遺憾而歸。
董振堂烈士的次子董用威由此認定,父親的遺首可能已經不在南京城內,因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尋找新的線索。
在漫長的尋找歲月中,董振堂的夫人賈玉明于1983年抱憾而終。
賈玉明臨走前,還拉著董用威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囑咐他,一定要找回父親的遺骸,找到之后將二人合葬,夫妻團圓。
此后,董用威更加堅定了找尋父親頭顱的信念。
然而,沒有任何線索,董用威只能漫無蹤跡的尋找。
數十年間,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董用威自己也成為了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
多年后的一天,董用威在家中得到消息,終于有人在西寧市找到了董振堂烈士的頭顱。
聽到這個消息后,老人瞬間淚流滿面。
盡管已是耄耋之年,董用威依舊決定親自前去西寧接回父親。
在到達埋葬父親頭顱之地時,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禁淚流滿面,一下子跪到在地,淚水止不住地布滿了那張飽經風霜的臉。
據說,當時董振堂烈士犧牲后,被敵人殘忍的割下頭顱,懸掛在城墻上示眾,之后,又被這些人制成了標本,泡在罐子里,打算帶去南京邀功。
因為當時標本的技術不成熟,加之沒有妥善保存,遺首出現腐爛的情況,馬步芳便令人將這顆頭顱就近埋了。
最終,董用堂帶回了父親頭顱所埋地的一捧土,放在母親墳前,也算是圓了母親的遺愿,更是了卻了自己一生的心愿。
從董振堂烈士的事跡中,我們更能體會到了和平的來之不易,沒有千千萬萬像董振堂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就沒有新中國的成立,更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
相信董振堂烈士在天之靈,能夠與家人團聚,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